我是潞河中学2019届文科考生平楚宸,高考647分,现就读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(人力资源管理方向),主修专业课的同时也在辅修新闻学。
查漏补缺
与错题不断“交手”
回想起我的高三,并非一帆风顺。曾有过成绩进步排名上升的喜悦,但更多的还是发现知识漏洞的焦虑和面对考试的紧张。成绩似乎就像三角函数曲线一样,上升又下落,而后就是短暂的惊喜或沮丧,之后又再一次重新出发,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基础、心态和方法。
重新翻开陪伴我高三的几个笔记本,四个错题本和每一科的题型总结,都是我的“制胜法宝”。这得益于老师的提醒和要求。我在寒假就把各区期末试卷中自己做错的题挑出来整理汇总,并把这个好习惯一直坚持到高考前的“三模”。整理数学试卷时,我会把选择填空和大题分开整理,前者的作用在于“查漏”,即把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各个击破;后者的作用在于“补缺”,即整理圆锥曲线和导数的做题方法和思路,为高考积累作答角度和方法,以便在考场上形成“条件反射”。在整理小题时,我会把错题从两方面,即错题所对应的知识点、自己的错误原因标注清楚;整理大题时,我会把解题逻辑和思路中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和内在逻辑写清,以便复习回看时能快速理解。高一高二时,我的数学成绩只有110分左右,但经过高三的一轮复习和寒假每周5套题目的积累,我在高考前的一百天里数学学科的压力稍稍减轻。我也曾困惑为什么听得懂知识却做不对题目,为什么自己是个“慢热型”选手,但转念一想,积累错题和不断做题巩固就像是和题目交朋友。交更多的朋友,有更多的熟人,考试的时候就会踏实沉稳了——“这道题似曾相识啊!”
提高数学成绩要付出大量的时间,文科类科目更是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积累。在整理文综题目时,也会把它们分成选择题和大题两部分。和数学类似,选择题主要考查知识点的理解,重细节,需要“查漏”;大题的思路需要多反思,拓宽思维,是“补缺”。“一模”过后,我会把大题按专题分类汇总,横向比较反思,例如地理科目根据原因、影响、特征进行分类;历史科目根据论述、原因、特点分类;政治科目根据经济、文化、哲学等模块单元分类。文综的大题很少能够拿到满分,但在每一次练习中,订正和完善就是把自己的答案变得“完美”的过程,这虽然会耗费时间,进步也不易察觉,但这既能丰富答案,又能复习知识点,一举两得。
在高三复习时,我分给语文和英语两科的时间不如数学多。对于这两门需要“细水长流”的科目,我尽可能保证英语阅读完形“天天见”,每周积累一篇作文或写一篇作文。在听力考试之前每天的听力练习也必不可少。我的英语成绩一直波动很大,有过145的高分,也有过125的低分。为了发挥更稳定,我坚持练习,勤写勤改,最终在高考中得以稳定发挥。完整地完成、订正一篇语文阅读也要花费不少时间。我通常会把多文本、诗歌、文言文和大阅读分开来限时做。“一模”后,语文的错题整理也是必要的,但和其他几科不同,我会梳理题目的答题线索和逻辑,重点分析题目和文章的关系,也会总结一些答题共性,例如环境描写的特征,句子和段落的作用,题目的妙处等。但语文不是一个套路化的学科,在“一模”以后,我把重心放在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上,高考时只错了一道选择题,比刚上高三时的三四个进步很多。
除了针对“应试”题目的错题本,在一轮复习时,老师就要求我们整理知识结构,梳理每本必修的知识点。这一点也适用于数学与文综。我会按照老师的引导,抽离出“导数”“气候”“文艺复兴”等关键词或单元回目,再把它们的具体知识点逐一列出,形成结构大纲,方便背诵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。在制作知识结构时,可以将它们和考试说明点对应起来,这样就不会遗漏。在“补漏”的过程中,将错题本、知识结构与具体的课本细节“联动”,加深印象。
提高效率
筑牢理想信念
许多考生在高三可能会面临“求助无门”的困境。由于每一天的作业和知识涵盖了所有科目,许多内容来不及消化和吸收,每天就会遗留一些,一学期下来发现一轮复习依然没有显著提升。我也曾经历过刚进入高三不能适应老师的节奏,甚至每一天都完不成作业。那时的我既焦虑又羡慕那些按时完成的同学。由于课内任务重,我选择不依赖课外辅导机构,而是利用周末消化吸收课上内容和作业问题。如果实在完不成,我会选择暂时舍弃第二天不讲不查的作业,之后再完成,同时提高速度,计时做作业,提高效率。此外,如果作业中有不懂的地方,用彩色笔标注,第二天写个便利贴提醒自己要及时问老师或是与同学讨论,不留疑问,努力做到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作业,不熬夜“糊弄作业”,以保证第二天听课效果。一个月下来,我逐渐适应了高三的节奏,也能自如地安排学习生活。
高三是对身体、心理和能力的三重考验,按时规律作息也是在为复习保驾护航。也许是压力过大且休息不够,我在一轮复习结束后的期末考试前。竟得了流感。那一周我身心俱疲,身体不舒服,心里也无奈,不得不停下脚步歇一歇,心里一百个后悔为什么没打流感疫苗。生病期间也明白了高三拼的不仅是努力程度,还有免疫力。临近期末的不断晚睡,扰乱了作息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,也把生病当做一次真正的放松。在那段时间里,我看完了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,感受其中描述的中国大学最光彩、最有风骨的时代,其中内含的精神也激励着我放下一切杂念和当下的焦虑,重新思考自己半年的收获、不足,以及梦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。“刚毅坚卓”的精神像一场洗礼,给予我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信念与力量。
我病愈后的期末考自然是高三一年中成绩最差的一次。但和从前不同,我并没有消沉萎靡,而是积极寻找这次考试的问题,给寒假制订计划,把失利当作奋斗的起点。寒假里我有了更好的心态和时间分配,日渐规律的作息逐渐让我的学习重回正轨。随之而来的几次模考尽管我仍做不到完美,但总成绩和名次都维持在年级前三。
我的高三生活并不是全天只对着资料和卷子。在休息之余,我拾起纸笔,与文学为伴。尽管没有时间像高一高二那样大量写随笔散文,但偶尔也写写日记、读几首诗。于我而言,记录每一天的点滴美好也是一种能量补充。这种能量更为深远持久,助我减轻每一次大考前的紧张和担心。
如今回看过往的日记,只觉得愈发珍贵,也想把曾经的心路历程分享给正经历高三的你们—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坏日子,回过头看,反而是最好的日子,不要让坏日子消磨自己可贵的温柔。无论何时都要心怀希望,鼓起勇气去面对将来的一切未知。你永远不知道未来的路有多么大的惊喜。
与其把高考当作一次大战,倒不如把它当作一个与新朋友的会面。这一年的复习,就是在不断获得线索,不断接近那个神秘朋友的真实面目。打硬仗不如智取,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不急不躁,淡定自若,临危不惧。在语文和数学的考场上,我就出现因对于理解性默写题型的不熟悉,导致5分钟才答完影响了后续做题节奏,最后只好加快速度写作文的窘境。当时我还是有一点慌乱,但想想自己既然已经“身经百战”,便迅速冷静下来;考数学时,前半部分几乎零失误就是复习到位的成果。
进入高三的第一天,我就给自己写下这样的字句:独自上场,从零开始,心怀理想,放下杂念。现在,这些话还在激励着我,也伴我度过大学的每次期末考试。“不能胜寸心,安能胜苍穹”,愿每个备战高考的学子都能圆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