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:自2020年寒假开始,小彦原本按部就班的高中学习生活,被居家线上学习等“不确定”打乱。即将进入高三,他只想心无旁骛地备考,可高三的学习,高考的临近,成绩的起伏,心里的焦虑,让他随时要应对新的挑战,作出新的改变。他对这些提心吊胆,不知所措。
分析:小彦的经历,是大多数高三生曾经或正在经历的;小彦的反应,则是我们在面临巨大不确定性时的正常反应。对小彦而言,他面临高考,再叠加学习生活的不确定性,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。从心理的角度,我们本能地排斥不确定性。一方面,不确定性会挑战我们的安全感和控制感。不确定的事物意味着“无法预测”和“难以准备”,我们没有办法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,只能被动接受。因此,不确定性会被我们本能地理解为“危险”。
另一方面,我们的大脑喜欢能量消耗少的活动,尽可能回避累或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事情。面对确定不变,大脑只需要惯性运作;面对变化,大脑则需要重新分析、制订新的计划、试错、调整等。因此,大脑会排斥或回避变化,而更喜欢确定或不变。
建议:认知:不确定是生活中的唯一确定
虽然我们本能地避免不确定性,并且采取制订计划、规避风险等方法去减少不确定性,但要承认一个事实:生活中唯一的确定是不确定。因此,我们需要调整观念,从“规划”转变成“适应”。“规划”强调目标、计划、执行,是对确定感的追求,如制订学习计划。但我们常说,计划赶不上变化,如果执着于规划,那么一点微小的不确定性都会对我们造成冲击,引发挫败感甚至绝望感。“适应”则强调“积极不确定”的发展观,即看到生活的变化性和多样性,以开放的、多元的、不确定的心态去适应复杂动态的变化,并在计划与不确定性中间取得平衡;将每一次的不确定看作一次机会,在不断的应变中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心态。
情绪:不确定性引发的情绪是正常的
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外在生活和内心稳定会产生巨大冲击,因此产生一些不舒服的情绪体验是很正常的。通常而言,面对不确定性,我们会经历四个过程:拒绝,抵抗,探寻,承诺。当不确定性出现时,我们会本能地拒绝,不愿承认变化的发生,这时我们通常会感觉担心、焦虑或迷茫。然后我们会抵抗变化,固执地保持变化前的行为或状态,这时我们会感觉到激动、愤怒和疲惫。当我们抵抗了一段时间后,发现这个变化是不可逆的,且继续抵抗可能对自己不利,于是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,大脑开始探寻和评估这个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,需要付出的努力等。这时我们会感到疑惑、好奇。最后,我们在探寻和评估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应方式,开始对作出改变表现出自信和承诺。这时,重新稳定后的安全感、控制感,以及成功适应后的成就感,会让学生充满信心和力量。由此可见,面对不确定性,会产生焦虑、恐惧、愤怒、疲惫等情绪,但也正是这些情绪推动学生不断去探索、调整,最终找到适应变化的新方法。
行为: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
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,为了让内心获得稳定和平静,保持一定的安全感和控制感,学生需要找到生活中的确定性。例如,每天给父母一个拥抱,每天背诵固定量的单词,或每天运动30分钟等。这些事件与最终目标,如高考息息相关,同时要求不高,可以确保每天都能够完成。坚持下去,学生就可以将这些小事当作生活中的“定心丸”。当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时,就会惊喜地发现,原来你依然不忘初心,始终坚持。